COP28上活跃去九宮格的中国身影_中国网

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(以下简称“COP28”)前几日在阿联酋迪拜的世博城落下帷幕。从世博城地铁站出口到世博城入口只有一箭之遥,很多人轻轻松松两分钟就能走完。可对参会者来说,却没那么简单就能到达会场。

出了地铁,在工作人员指引下,参会者要经过一段长长的斜坡下楼,出了站,眼瞅着会场入口就在前方,却被要求向着相反的方向继续前小樹屋进,通过一段蛇形通道后再下楼。之后,参会者要顶着大太阳走上数百米,通过一个红绿灯后,又掉头往回走上数百米,接着又进入一段蛇形通道缓慢前行。好不容易到了入口安检处,又是一段蛇形通道。尽管安检入口开设了28个通道,但通行速度依然不快。

一开始,队伍里还有很多人西装革履,走着走着就发现,不少人解了领带,脱了西装,头上挂了汗珠。是的,COP28很“热”。

官方数据显示,有近10万人注册参加这次会议。正因为如此,主办方想尽办法来放缓入场速度,避免安检处过度拥堵。

和往届大家教場地会相比,COP28的热度确实前所未有。COP24有差不多2.3万人注册,COP25有近2.7万,之時租場地后COP26数字大幅增加到了4万。近几届参加人数最多的COP27也不过有4.5万人注册。

在COP28开幕当天,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,今年是有纪录以来最热的一年。随着气候变化影响的加剧,地球村村民参加气候变化大会的热情一路高涨。

世博城占地438公顷,但肤色不同、穿着各异的参会者依然让不少地方出现拥堵。

見證

会场里最热闹的地方之一是中国馆。这是我第三次参加气候变化大会,但中国社会各界参与大会的热情远远超出我的想象。

除了学者、企业家和环保机构人交流员,我在中国角还发现了不少学生及基层公务员的身影。他们中的不少人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,中国已不仅仅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講座与者,也是重要的贡献者、引领者。

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来自北京十八中的高三学生马艺原。在11月30日中国角一场活动上发言前,17岁的她刚发了几天高烧,而12月7日她要参加艺术考试,几天后还要参加其他几项考试共享空間

“我想向全世界展示一下我们做了什么,也想学习一下国外是怎么做环保活动的。”马艺原说。

在校园里,马艺原和绿荫环保社的成员们一道,研究设计了盲人垃圾分类垃圾桶,通过对脚踏盲道图案改良,帮助盲人准确投放垃圾。他们还在校园里积极推动绿色出行。

不少基层公务员在中国角分享了他们所在地区的低碳转型探索。例如,四川省泸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晓琼分享了“碳普惠”的泸州实践,讲述了泸州通过“绿芽积分”小程序带动用户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案例。

来自印度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官员拉金德拉·尚德对中国的碳普惠机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。在中国角门口,他拉着我了解碳普惠的运作机制,聊了半个多小时仍不停提问。得知我要回去赶稿,他坚持让我下载一个可以实时联系到我的手机应用,试了确定可以联系上我后,才放我走。

拉金德拉·尚德说,他也想做类似碳普惠这样的应用,但没想到中国早已将其变成了现实。其实,像碳普惠这样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探索和实践,在中国还有很多。开放的中国角、开放的中国欢迎全世界的访客来了解它们。
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